程知曰:盖伤寒以阳为主,四逆有阴进之象,下之则阳益亏陷而不出。此承上条详出脉证,以互发其义也。
夫咽痛惟少阴有之,今以咳伤致痛,若不咳则咽不痛,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之证,益可辨其为病人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若其脉徐徐微续而出,则是真阳渐回,故可生也。
所以然者,三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。故诸证但发热,兼有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。
浮则无血,大则为寒,寒气相搏,则为肠鸣。欲食冷食之下,当有「五、六日吐之者」六字,若无此一句,则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与朝食暮吐之文,不相联属。
通身大汗出,热当去矣。去人参者,因其正气不虚;减半夏者,以其不呕,恐助燥也。